今年6月是第二十四個全國“安全生產月”,主題是“人人講安全、個個會應急、查找身邊安全隱患”。
【應急溯典】安全月特輯
每周與您分享和安全月主題有關的中國古代應急管理智慧,古為今用、推陳出新,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,本周,我們從“民惟邦本”說起。
發動全民查找安全隱患是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具體實踐,也是對安全治理深層邏輯的積極探索,但查找身邊安全隱患,僅止于“找”嗎?
查找隱患VS辨識隱患,究竟哪一個才是防微杜漸的底層邏輯?
鼓勵人民群眾查找身邊安全隱患,兼具培育公眾安全意識、提升公眾應急能力的雙重價值。查找隱患不能止步于“愿意找”的意識激發,更不能停留于“頻繁找”的行動層面,而應聚焦“找得準”的能力提升。隱患辨識能力的強弱,直接關乎隱患查實率與治理效能高低。
提升公眾安全隱患辨識能力,也是培育社會層面的“安全免疫系統”。通過案例教學、場景模擬、互動體驗等多元形式,讓“辨識力”融入生產生活,使每個人都能成為風險防控的“移動探頭”。這正是安全生產月的深層價值:從“政府主導查”轉向“全民自主辨”,讓安全意識升華為精準判斷的能力。當每個崗位都能看穿“隱蔽風險”,每個社區都能識別“身邊危險”,安全治理才能真正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質變。
來源:全國安全生產月